代码 | 名称 | 当前价 | 涨跌幅 | 最高价 | 最低价 | 成交量(万) |
---|
6月银行理财规模环比下降超9000亿元——这是银行上半年考核之际,受理财回表等因素交织影响 ,理财市场正在发生的事情 。
据券商中国记者独家汇总产品规模排名前14理财公司数据,截至今年6月末,14家银行理财公司合计规模达22.96万亿元 ,较今年5月末下降约9500亿元。从而导致今年以来14家理财公司整体的规模增量回落至约5300亿元。另据普益标准,全市场口径下的理财存量规模在6月末下降至31万亿元,较上月回落约0.3万亿元 。
具体来看,上述14家理财公司6月份规模减少 ,主要是因为现金类产品流失较快:环比下降超5500亿元,较年初下降约8000亿元。
展望后市,跨过年中时点后 ,7月份理财市场规模或将迎来快速回流。据华西证券预计,7月回升幅度或像此前一样,维持在万亿级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 ,增量结构和基本面都有亮点:今年以来,现金类理财产品规模持续下滑,固收类产品仍是主要增量来源;同时 ,年内理财公司明显加大对权益类资产的配置,纷纷布局被动指数ETF资产 。就在近期,工银理财 、中邮理财宣布已参与多家港股上市公司IPO基石投资 ,光大理财也在6月参与A股IPO上市公司的网下打新,并成功入围有效报价。
万亿级理财公司增至14家
近日,券商中国记者根据独家数据测算,市场规模排名前14的银行理财公司的产品总规模6月份单月减少约9500亿元 ,单月降幅约4%,主要因银行理财季末回表所致。
华西证券分析师刘郁研报观点认为,今年理财资金季末回表压力可能弱于季节性规律 。从两方面可以印证这一判断:一是季末理财在二级市场仍维持大额净买入;二是本轮季末银行融出维持年内相对高位 ,存单发行价持续向下,或反映季末因各项指标压力可控,母行回表诉求可能不高。
以具体理财公司的规模变化来看 ,回落幅度较大的机构主要来自于四大行旗下的理财公司,其中农银理财、工银理财、中银理财单月降幅均超千亿元,建信理财单月降幅也接近千亿元。此外 ,平安理财 、招银理财单月回落规模约800亿元 。14家理财公司中,仅有中邮理财、华夏理财6月仍维持净增长。
虽然主要理财公司单月规模有所下降,但从今年上半年来看 ,银行理财市场总体维持净流入。据券商中国记者测算,上述14家公司上半年合计增长超5300亿元,其中光大理财增幅超2000亿元,中邮理财、信银理财和华夏理财增幅均超1500亿元 。
值得一提的是 ,得益于产品规模持续增长,时隔5个月,万亿规模理财公司阵营再添新成员:华夏理财在6月份突破1万亿元关口 ,万亿级理财公司扩容至14家。
展望后市,7月份理财市场规模或将迎来快速回流。据华西证券研报分析,7月理财规模通常呈现季节性扩张特征 ,且增幅往往高于前月回表幅度,历史上7月增幅普遍维持在1.4万亿元至2.2万亿元之间 。该机构预计,本次回升幅度或基本维持在1万亿元以上。
现金类理财年内缩水近8000亿元
从银行理财细分品类上看 ,今年上半年现金管理类产品,或因新一轮存款利率下调、大额存单收益率下降等因素影响,该产品年内缩水明显 ,其中6月份降幅较为显著。据普益标准数据,今年6月现金管理类产品年化收益率仅为1.43%,低于纯债类产品年化收益率约1.18个百分点。
券商中国记者据独家数据测算,上述TOP 14的理财公司6月现金类产品规模环比下降超5500亿元 ,而较年初的规模降幅合计约8000亿元 。
拉长时间跨度来看,普益标准监测的现金管理类产品显示,理财市场的现金类产品自2023年11月触及约8.7万亿元的高点之后 ,便开始下滑,经过一年半的调整后,市场存量规模已降至6.9万亿元附近 ,“缩水”约1.8万亿元。
固收产品方面,今年6月由于股债“跷跷板 ”效应,权益资产表现相对更好 ,而纯债资产收益率则维持小幅震荡,因此相关固收产品的收益率发生波动。
据普益标准发布的6月数据,开放式固收理财平均兑付收益率达2.73% ,环比上涨7BP,超出其平均业绩比较基准4BP;封闭式固收类理财产品平均兑付收益率为2.78%,环比下跌3BP,且落后平均业绩基准16BP 。
普益标准分析认为 ,这一反差源于持仓结构与市场行情的适配性差异。开放式产品凭借灵活申赎机制,精准捕捉债市波段行情,通过增配中短端利率债及信用债并交易资本利得 ,在低票息环境中实现收益;而封闭式产品受制于持有到期策略,其重仓的1—3年期信用债涨幅微弱,此外6月恰逢理财估值整改“年中考” ,进一步限制了封闭式产品缓冲市场波动的操作空间。
指数投资热度提升
与往年相比,理财公司增配权益资产有了更多实质性举措和新途径 。今年以来,无论是布局指数化投资 ,还是参与A股新上市公司网下打新,乃至港股IPO公司基石投资,理财公司身影频现其中。
指数化投资方面 ,今年4月,包括中银理财 、中邮理财、交银理财、浦银理财等多家理财公司纷纷发声表示,将通过直接投资或以间接方式持续增持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通过布局指数策略 、指数增强策略等各类含权类理财产品 ,进一步支持资本市场发展。
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近期又有一批挂钩被动指数的银行理财产品完成募集,与去年同期相比 ,今年上半年指数化投资的理财产品数量显著增多 。
为了更好布局权益资产投资,年内多达24家理财公司密集调研A股上市公司。据Wind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 ,宁银理财、招银理财、兴银理财共24家理财公司调研A股上市公司达1473次,调研个股数量多达1249只(含不同机构调研同一上市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被调研个股属于科创板 、创业板和北交所板块的分别有320只、295只和22只 ,合计占比多达51% 。其中,兴银理财、招银理财 、宁银理财和汇华理财颇为关注科创板、创业板上市公司。具体板块来看,通信、工业自动化等科技领域 ,医药生物 、医疗保健设备,以及国防军工等细分行业的上市公司颇受理财公司青睐。
频现IPO基石投资
越来越多理财公司通过参与新股网下打新、港股IPO基石投资的方式布局权益资产。此举也成为理财公司提升自身权益投资能力、丰富产品策略的重要手段 。
今年6月,光大理财参与深交所主板拟IPO企业信通电子的网下打新,以900万股申报规模 ,成功入围有效报价。这也是网下询价名单中,首次出现银行理财机构,标志着银行理财公司正式以A类投资者身份参与网下打新。
港股IPO方面 ,今年5月,在宁德时代登陆港股市场之际,中邮理财成功获配基石投资份额5000万美元;随后在6月份 ,空调和热管理系统零部件制造商——三花智控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中邮理财获配基石投资份额2000万美元 。
工银理财此前也披露,此次三花智控港股IPO ,工银理财作为基石投资者获配2000万美元投资份额。不久后,工银理财再度尝鲜,参与国内椰子水赛道企业IFBH的IPO ,成功获得约400万美元的“基石+锚定”投资份额,成为近年来首家参与新消费领域港股IPO基石投资的理财公司。
工银理财表示,该公司推出“固收+港股IPO ”策略系列产品,采用港股IPO投资策略增厚收益 ,重点关注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等国家重点产业领域港股IPO项目投资机会 。
而中邮理财表示,该公司在资产端,参与中国化学 、荣盛石化、东方盛虹等超150笔定增、港股IPO 、股票和未上市股权等权益投资 ,累计投资金额近500亿元,同时积极参与港股IPO基石投资等,发挥中长期资金入市力量。
股票配资公司行业门户:配资最良心10大平台-加快布局权益资产! 银行理财多角度响应“长钱长投”号召
中国十大配资平台:股票配资的公司-银行理财存续规模稳守31万亿 将打破半年末“缩水”魔咒?
配资炒股股市:配资公司大全-银行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密集下调!业内:能更好地反映市场环境变化
财经:配资公司官网-债市反弹净值“跳涨”!银行理财产品震荡分化,该怎么买?
配资公司排行榜:网上配资平台开户炒股-降至“1字头” 多家银行下调大额存单产品利率!
股票配资公司查询:如何杠杆炒股-加大对负债成本管控力度 多家银行暂停发售中长期大额存单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