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爱的股友,愿你的股票市场之路如同长虹般绚烂,一路飙升,财源滚滚。在风云变幻中保持冷静和理性,把握机遇,实现财富增长的梦想。
  •   亲爱的股票朋友,愿你在新的一年里,股票如潮水般上涨,收益如春笋般茂盛。在市场的海洋中乘风破浪,把握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会。祝你投资顺利,财源滚滚!

陕西股票配资公司:股票配资论-买得下 为何管不了?闻泰科技的野心与困局

摘要:   财报是积极的,现实是冷感的。  10月24日,闻泰科技(600745.SH)公布三季报:半导体业务继续贡献高增长、高毛利、高占比,仍是公...
代码 名称 当前价 涨跌幅 最高价 最低价 成交量(万)

  财报是积极的,现实是冷感的。

  10月24日 ,闻泰科技(600745.SH)公布三季报:半导体业务继续贡献高增长、高毛利 、高占比,仍是公司最稳定、最赚钱的资产。

  这本应让投资者和市场满意,但一切都被飞来的黑天鹅打乱了 。

  国庆期间 ,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下达部长令,冻结了闻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导体(Nexperia)的资产、知识产权及全球运营,有效期一年。

  与此同时 ,阿姆斯特丹法院裁决暂停闻泰科技实控人张学政在安世半导体的所有职务,并将公司股份管理权移交独立第三方托管。闻泰科技在官方声明中强烈抗议,指责此举是“基于地缘政治偏见的过度干预 ” 。

  安世半导体中国也在积极争取权益 ,此前连发几条声明表示中国公司仍在正常运营。不过,据媒体报道,安世东莞工厂目前已经在“上四休三”。时代财经就工厂经营状况 、公司后续应对举措等问题询问闻泰科技 ,但截至发稿仍未获有效回复 。

  从2018年的中国半导体出海并购的标杆 ,到2025年的海外资产失控典型,闻泰科技半导体业务失控,是一个涵盖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复杂讨论。

  随着闻泰科技出海的巨轮驶入迷雾 ,后来者又该去向何方?

  难支的独木

  从三季报看,半导体收入已经成为了闻泰科技的压舱石。

  财报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4.27亿元,同比下滑77.38%;归属净利润10.4亿元,同比增长279.29% 。其中 ,半导体业务收入43.00亿元,同比增长12.20%,业务毛利率为34.56% ,净利润7.24亿元。

  从销售地区来看,第三季度公司半导体业务在中国市场的收入创下季度历史新高,同比增长约14% ,中国市场收入占全球总收入的49.29%。其中 ,汽车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超过26%,AI服务器、AI PC等计算设备及工业相关业务收入增长显著 。

  中国以外的亚洲市场中个位数同比增长,其中韩国等地区受新能源车型带动 ,汽车客户收入增长明显 。欧洲地区延续第二季度末的补库存趋势,同比增长超过10%,汽车Tier1及工业客户需求明显回暖。美洲地区在汽车和工业需求带动下 ,同比增长约14%。

  上半年逐渐完成ODM业务切割后,闻泰科技基本将所有的宝都押到了半导体上 。然而,动荡之中 ,曾经的中流砥柱变成了现在的独木难支。

  财报中,闻泰科技提到,在期后阶段 ,相关事件走向和潜在影响难以具体量化,半导体业务后续能否保持前三季度良好发展势头暂时存在不确定性。“若安世控制权在2025年末前无法恢复,公司可能面临收入、利润及现金流阶段性下调风险 。 ”公司表示。

  负面影响并不局限于公司本身。

  “安世风波已对全球汽车供应链造成即时冲击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指出 ,安世在车规级功率半导体(如二极管 、晶体管)领域市场份额高达约40% ,其生产和交付的不确定性已导致交货周期延长、价格上涨。

  欧盟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警告,芯片库存仅能维持数周,可能导致宝马、大众等车企停产。

  闻泰科技究竟要走向何方 ,目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不是不愿意回答,而是没有人知道答案 。

  据科创板日报 ,闻泰科技董事长杨沐在10月24日的电话会上表示,安世中国本着保障业务运营和客户供应稳定的原则,正积极与客户做一对一沟通(包括部分海外直供客户) ,配合客户打通国内交付的供应渠道。会尽最大可能满足客户供应需求,避免客户产生断线的情况,同时保障产品品质需求。

  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孙成指出 ,目前中方不承认荷方决定,荷兰则持续更新禁令内容,已经形成了僵局 。在法律层面 ,闻泰科技应坚决对荷兰法院的裁决提出异议 ,积极通过上诉 、国际仲裁等途径维护权益 。同时,还应配合中国政府的外交与商务沟通及反制方案,全力稳定安世中国的运营。

  消化不良 ,可有前兆?

  闻泰科技收购安世半导体,曾经是跨境并购“蛇吞象”的经典案例。

  但站在如今这个时点会发现,当年的并购只是第一步 ,后续如何整合协同,做好“消化 ”或许是更大的考验 。

  事实上,此刻危机在当年早已以风险的形式出现。

  最早 ,也最直观的风险,是缺钱。

  2017年,安世半导体从恩智浦剥离后 ,估值曾一度冲高至300多亿元 。而闻泰科技2016年上市时,估值是35.8亿元。2017年年报显示,其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仅有35.39亿元 ,总资产109亿元 ,账面上的货币资金仅9.36亿元。

  同样被认为是制造业“蛇吞象”,美的2016年启动收购库卡时,其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611.27亿元 ,账面上货币资金有171.96亿元,收购后者花了约合人民币290多亿元 。

  闻泰科技最终成功完成了“蛇吞象”。但规模不对等的收购也带来了高额商誉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截至2025年9月30日,公司商誉账面价值为214.97亿元 ,其中绝大部分与半导体业务相关 。2019年,闻泰科技收购安世集团,形成商誉213.97亿元。

  近几年 ,闻泰科技半导体业务持续增长,并未对该部分商誉计提减值准备。

  “财务依赖度高,商誉减值风险大 ,都是隐藏的风险点 。”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认为,安世半导体是闻泰科技的核心利润来源,如果安世控制权受限导致业绩变脸 ,巨额商誉减值将直接冲击闻泰科技财报 。

  而且 ,闻泰科技对安世半导体收购后对公司管理和运行的介入程度,现在看来尺度也有商榷的空间。

  “闻泰科技在并购安世后的主要问题在于过于依赖本地化,内部整合深度不足。”张孝荣告诉时代财经 ,为了维持安世原有运营和客户信任,闻泰科技选择了相对自治的管理模式 。虽然CEO变了,但ERP(企业资源计划)、MES(制造执行系统)、核心技术团队均由欧洲总部控制。“这意味着闻泰科技对安世的控制权存在结构性弱点。 ”他指出 。

  张毅向时代财经表示 ,安世没有及时关注到供应链韧性,也是问题。

  公开资料显示,安世晶圆制造仍依赖德国汉堡和英国的工厂。

  在德国汉堡 ,安世有一座每月生产超过35000片晶圆(8英寸当量)的晶圆厂,该产量每年转化成700亿半导体,是针对小信号和二极管分立器件的全球最大晶圆厂 。

  在英国曼彻斯特 ,安世有一座生产6英寸TrenchMOS的晶圆厂,是其功率半导体的生产基地。这家工厂目前每月生产24000片晶圆(8英寸当量)。

  在国内,安世半导体在上海 、深圳 、香港仅设有研发据点 ,封装测试厂则位于广东东莞 。

  不过 ,近年来闻泰科技已经在有意识地推动安世半导体在中国的供应链布局。

  根据公司今年半年报,在中国市场,公司持续提升汽车、工业及消费领域客户份额 ,积极推进功率分立器件、功率IC及模拟IC的国产替代,并依托控股股东闻天下投资的上海临港12英寸晶圆厂等深化中国区产能布局,完成芯片晶圆工艺平台升级 ,显著增强产品竞争力,新一代MOS产品性能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张毅提到,目前 ,闻泰科技通过国内供应链替代缓解了部分压力,但高端车规芯片的量产仍需时间 。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安世东莞工厂自国庆中秋长假之后 ,就已经限制出货,并计划自下周起实施“上四休三 ”工作制 。与此同时,有贸易商确认 ,产品面临缺货与涨价压力。

  从企业本身出发 ,或许闻泰科技太信仰“买买买”了。

  从通过中茵股份借壳上市,到买下安世半导体,再到从欧菲光手里接过得尔塔光学 ,闻泰科技的大多数华丽转身由并购驱动 。

  这条路在2025年下半年之前看起来都没有太大问题。事实上,在门槛极高的半导体行业,通过并购扩张是一种常态。

  “蛇吞象”带来的管理 、研发和供应链挑战 ,在彼时的闻泰科技看来,只是一些需要更多时间消化的问题 。

  但是,当灰犀牛和黑天鹅一起压上来的时候 ,滑向临界点成为一个必然。

  如何逃离“黑天鹅 ”

  2018年年底,张学政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新一代信息浪潮的代表性技术是5G、物联网、人工智能 、大数据等。而这一切实现的基础和核心就是芯片 ,是半导体技术 。在主要的半导体终端应用中,张学政相当看好汽车电子。

  于是,张学政通过组成联合体参加拍卖、收购境内基金和境外股权基金以及发行股份、支付现金的方式 ,最终“吃”下了安世。

  2021年至2023年 ,半导体业务贡献净利26.32亿元 、37.49亿元、24.26亿元 。2024年闻泰科技的半导体业务收入达147亿元,净利润22.97亿元,毛利率高达37.5%。

  而今年 ,随着ODM业务剥离,闻泰科技轻装上阵,距离纯半导体企业已经很近。

  根据2024年发布的《中国功率分立器件市场年度报告》 ,安世半导体获评“中国半导体行业功率器件十强企业”,在各个细分领域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其中小信号二极管和晶体管出货量全球第一、逻辑IC全球第二 、ESD保护器件全球第一、小信号MOSFET全球排名第一、车规级Power MOS全球排名第二 。

  但很遗憾 ,半导体行业是受近几年较为紧张的地缘政治形势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 。

  “闻泰科技对安世半导体控制权反转,是外部地缘政治压力与内部治理缺陷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环境的影响更为深远。 ”张毅坦陈。

  孙成告诉时代财经 ,荷兰的举措具有明显的政治与战略考量 。“《物资供应法》原旨在保障战时或危机时的关键物资供应,荷兰将其扩大适用,冻结公司内部任命与全球运营的做法极为罕见 ,也不符合常规商业治理原则。”

  事实上 ,闻泰科技不是第一次在国际上遭遇阻力。

  2021年,安世半导体曾经在英国收购过一家半导体工厂——Newport Wafer Fab(新港半导体生产工厂) 。这是英国为数不多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商之一,主要生产用于汽车电源应用的半导体芯片。但在2022年11月 ,闻泰科技发布公告称,接到英国商业 、能源和工业战略部正式通知,要求安世半导体在一定的时间内按相应流程至少剥离NWF 86%的股权。

  在张毅看来 ,当“国家安全”被用来凌驾于企业法或正常规则之上时,内部管理手段已难以应对 。因此,地缘政治引发的国与国之间的不正常博弈 ,才是更值得企业界警惕的关键因素。

  在出海 、并购成为主流的当下,科技企业应该做好怎样的准备?

  孙成建议,企业在并购前应加强地缘政治与政策尽职调查 ,审慎评估东道国对外资尤其是中方投资的态度与限制趋势;在运营中则需要建立独立的本地化治理结构,保留关键岗位的本地团队,主动构建与当地政府、行业协会的信任关系;针对可能出现的审查、制裁或运营冻结 ,比如断网 、切断资金 ,甚至是限制中方人员人身自由等极端情况等情况,都要提前制定预案,增强企业整体韧性。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 ,张孝荣认为,整条产业链都应加速向“安全优先 ”转型 。车企会应该注重供应链多元化,减少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 ,闻泰科技等公司也会努力将生产系统向国内迁移,以增强供应链韧性。

(文章来源:时代财经)

你可能想看: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